第1403期

“四毛钱治好病”是天方夜谭

在药价畸高的中国,想用四毛钱治好病,几无可能。

刘锐

作者

六十秒读懂专题

四毛钱治好病是媒体误读,事实上只是控制了血压;只用了四毛钱是因为所开药物本来就很便宜;开低价药不是衡量医生好的标准;药品价格廉价多是因为过了专利保护期,药物并非越便宜越好;廉价药是中国特色,对于廉价药的热衷本质是对药品价格高企的不满;药价高企等中国医疗困境,是因为政府控制,尤其是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控制和对药物价格的控制。 [阅读全文]

关注我们

网易海外置业

导语:近日有媒体报道称,医生仅用四毛钱的药就替患者治好了病。事实上,四毛钱只是降了血压,在药价畸高的中国,想用四毛钱治好病,几无可能。

四毛钱治好病是媒体误读,高血压无法治愈,只能靠长时间吃药控制病情,而且对于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,快速降低血压反而容易造成更大危险,帮了倒忙

四毛钱治好病是媒体误读,病人患的是慢性病高血压,无法根治,只能控制与减轻。在《华商报》的报道中,明确说是高血压,而高血压是慢性病,不可能吃一次药即可痊愈,而是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,控制病情,四毛钱只是暂时控制住了患者的血压而已,而标题却成了《急诊医生开4毛钱药治好病 患者家属:不可思议》。而从患者的病历上看,就医时的血压为160/110mmHg,严格来说,即使不立即就医也无大碍。而对于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,快速降低血压反而容易造成更大危险,帮了倒忙。

四毛钱治好病是天方夜谭,患者使用的氢氯噻嗪,虽然价格便宜,但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单独作为首选,需要与其他降压药联合使用,更加不适合大剂量使用

四毛钱治病是特例,根据科普网站果壳网,从新闻给出的贴图来看,当值的医生给患者开的药物是氢氯噻嗪、氨氯地平两种。据微博认证为“前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”的用户@白衣山猫,氨氯地平是国产的氨氯地平,口服吸收缓慢,达峰时间为6~8h,生物利用度为64%,表观分布容积为21L/kg。另一种药物氢氯噻嗪是一种利尿剂和降血压药,小剂量和其他类型的降压药联合使用确实是合理的选择,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,一般不会单独作为首选,也不适合大剂量使用

药品价格不是衡量医生好坏的唯一标准,2011年“婴儿腹胀求医深圳要价十万,广州开药八毛”的故事曝光后,深圳儿童医院被媒体强烈批判,但结果患儿的确患有先天性巨结肠,八毛开塞露只是缓解,而非治好

四毛钱治好病,除非是不治自愈的病症,否则在物价膨胀飞快的今天,无异于天方夜谭。之前也有类似的新闻爆出。2011年,一个出生六天的婴儿无法排便,前往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,医生诊断疑为先天性巨结肠,做手术需10万元。婴儿父亲拒绝手术,转投其他医院,只开了八毛钱的石蜡油就缓解了婴儿症状。10万与8毛的巨大反差引发巨大的舆论狂潮,网民纷纷指责医院“过度医疗”。但最终,事件出现逆转,孩子的确患有先天性巨结肠,其父亲也亲自道歉。由此可见,不是给患者开低价药品的就是好医生。

药品价格廉价多是因为过了专利保护期,药物并非越便宜越好,便宜药副作用往往也大,比如降糖界的格列本脲,价格便宜,降糖效果显著,但也会导致更高的低血糖风险

果壳网认为,很多药便宜是因为过了专利保护期,使用时间比较长,药效可靠,而便宜的价格也让患者能够坚持服用。但是一分钱一分货,便宜的药物副作用往往也大。抗过敏的扑尔敏,价格仅一两元,缓解过敏症状的效果却很出色,但副作用也很明显,导致人嗜睡。降糖的格列本脲,价格也不贵,降糖效果显著,但或许是太过显著,低血糖的风险也更大。新研发出来的药物可以避免一些副作用,但价格更高。

所以,在选用药物时不能抱着越便宜越好的想法,要根据自己的病情,选择合适的药物。@白衣山猫认为,在四毛钱这个案例中,高血压患者应遵循的选药原则是:1、服用方便,最好一天只要一次。2、能够持续维持血药浓度,稳定控制需要。3、副作用少,病人能够耐受副作用,才能够长期服用。

廉价药是中国特色,对于廉价药的热衷本质是对药品价格高企的不满。2010年,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指出,在基层医疗机构抽样调查中,在500多种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中,医院廉价药缺口已高达342种

 

网民之所以对四毛钱看好病反响热烈,是对当下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一种宣泄,希望药物价格降低。廉价药的概念应运而生,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词汇。现实情况是,即使有廉价药,也不一定能用上。2010年,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指出,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,在基层医疗机构,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一般有500多种,而医院廉价药缺口已高达342种。 而有些廉价药,硬是变成“昂贵药”,有的廉价药,即使获得,价格也翻了很多倍,2015年9月,一则新闻报道,ACTH一盒售价只有7.8元,利润大约2%,由于需求量小、利润低,厂家不愿意生产,医院为了生计,宁愿采购昂贵的替代品而不是廉价药,导致一盒ACTH在黑市上竟标价4000多元,高了500多倍。再比如,瘤化疗药物“放线菌素D”,一支不到20元,是便宜的救命药。但因“放线菌素D”奇缺,有患者使用国外替代药,一支6000元。

药价高企等中国医疗困境,是因为政府控制,尤其是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控制和对药物价格的控制。1996年到2015年5月,中国医药行业经历了32次整体的强制降价,32次降价均以失败告终

中国的医疗困境,病原在于政府控制,主要是对医疗服务的控制和对药物价格的控制。 中国的药价基本掌控在政府手里,而政府“这支看得见的手”正是药价飙升的重要原因。90年代以前,中国的医药价格由政府直接指定,1992年之后,尝试开放定价,但药价飞涨,1997年,政府重新收回定价权。1996年一直到今年五月份,中国医药行业经历了32次整体的强制降价,均以失败告终。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经济学者朱恒鹏的论文《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》,对于纳入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名录》的药品和少数医保目录以外的药品,由政府定价或指导价格,这一类药品在种类上仅占20%,但其销售额却占了所有药品销售额的80%。而我国公民大多参与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,多数药物都是选择医保指定的定价药或限价药。直到2015年6月1日,国家发改委才取消了绝大部分药物的最高零售限价。

但对于解决医疗困境,价格管制的作用适得其反。正如经济学家薛兆丰所言,药品的价格,由市场对药品的供应和需求共同决定,行政命令并不能提高药品的供应。供应不增加,药品的“全部价格”就不会下降。行政命令充其量只能降低药品的“货币价格”,但药商就会马上采取对策,停止供应“降价商品”,并推出等效的“高价药品”,于是,病人搜寻药品的成本增加了,而负担并没有减少。要降低药价,就要增加药物的供应。要增加药品的供应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放宽直至解除制药行业的发牌管制,并允许和鼓励开办药品集市,增加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。

不放开医疗服务的定价,仅通过医药降价和医药分家等措施,无法根治“以药养医”,更无法缓解医患间因药品价格导致的医疗冲突

解决药价高的难题,不仅要放开政府管制,更要引入医疗服务的市场竞争,放开对医疗服务的价格管制。中国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大块:财政投入、药品利润、医疗服务收费。在中国当下“以药养医”的体制之下,药品利润占到了大头。只有放开医疗服务的准入,引入竞争机制,让医疗服务收费回归正常水平,才能让药品价格复归原位。

2015年6月1日,政府放开了绝大部分的药物定价。放开药物管制是好事,但如果仅仅只放开药物定价,而不放开医疗服务定价,以药养医现象仍难以改变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京大学三所大学研究者的研究,“当存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,且最高限价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,若监管机构无法约束医生收取其他相关费用的行为,则必定会导致‘以药养医’体制的形成。”因此,政府不放开医疗服务的管制,仅通过医药降价和医药分家等措施,最多只能解一时之需,无法根治当前医疗体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。

< >
用微信扫描二维码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x